利潤表中反映的費用或支出包括?
利潤表是反映企業一定期間經營成果的報表,其中報表中費用或支出項目主要包括: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研發支出、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信用減值損失、投資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損失、資產處置損失、營業外支出以及所得稅費用等項目。
所有這些支出項目都會導致本期利潤的減少,因此,在經營過程中,需要加強管理與控制。
所得稅和所得稅費用關系是什么?
所遞延所得稅得稅費用(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的確認方法有兩種: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不管企業采用那種核算方法,其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也就是應納所得稅額都是一樣的。在應付稅款法下,不確認時間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因此,所得稅費用的確認和企業應納所得稅額是一致。而在納稅影響會計法下,要確認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費用確認的影響,因此,會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 遞延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應交所得稅確定下來了(納稅申報表匯算清繳算出數據),但是,里面的時間性差異如何在賬面上體現呢?所以,就通過"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兩個科目調整,將理應歸屬于以后期間的所得稅費用挪后,將應歸屬于本期的所得稅費用提前,所以,就有了分錄: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所得稅費用 借:所得稅費用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通俗理解:另外,可以從所得的角度考慮,資產增加了,費用減少了,負債減少了,總凈資產理應增加。但是,稅法上不確認這種增加。如果這種增加是確實的,那么,就該為這種增加多交稅,就形成了遞延所得稅負債。 同理,資產減少了,費用增加了,負債增加了,總資產相應就減少。可稅法不確認這種減少。但確實是減少了,稅法暫時不確認,以后也要確認,這種減少,就會讓以后少交稅,就形成了遞延所得稅資產。
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該怎么算?
利潤表中的所得稅是根據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求得的。
在會計實際操作時,企業一定時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時常存在差異。
其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目的不同。
企業會計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是為了達到財務會計的目的,即盡量公允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
它是根據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和收入實現原則來確定利潤總額。而應納稅所得額則是實現稅收的目的,即根據國家稅法的規定確定企業應繳納所得稅,以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中國所得稅率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此外為了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特定的產業和項目。規定了兩檔優惠稅率:20%和15%。
從性質上看,對所得收益的分類可以分為四類:
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法人所得稅等;
利得稅—資本利得(資本活動帶來的);
收益稅—土地收益,房產收益;
社會保險稅(對個人所得的一種扣除)。
擴展資料:
確定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項目:
一、當期應繳所得稅(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減免稅額-抵免稅額
(1)其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公式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1.應納稅所得額=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
2.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額=會計利潤±永久性差異納稅調整額±暫時性差異納稅調整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項目金額-納稅調整減少項目金額。
(2)企業利潤表中核算所得稅,主要是為了確定當期應繳所得稅以及利潤表中應確認的所得稅費用.在按照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的情況下,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由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兩部分組成。
.當期所得稅是指企業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確定的針對當期發生的交易和事項,應繳納給稅務部門的所得稅金額,即應繳所得稅。
二、當期所得稅應以適用的稅收法規為基礎計算確定,會計處理與稅收處理不同的,應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按照適用稅收法規的要求進行調整,計算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按照應納稅所得額與適用稅率計算確定當期應繳所得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