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同銷售按平均價還是最高價?
在確定視同銷售時,應該按照最高價進行計算。因為最高價代表了產品或服務的實際價值,而平均價可能會受到極端價格的影響而失真。
通過以最高價計算,可以確保公司的財務報表和業績評估更加準確和真實。
在確定銷售收入時,使用最高價也能夠更好地反映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定位和競爭優勢,有助于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和定價策略。
因此,在視同銷售時,更傾向于使用最高價進行計算。
視同繳費計算公式?
平均繳費指數=(視同繳費指數視同繳費月數+實際繳費指數之和)(視同繳費月數+實際繳費月數)。
視同繳費指數=本人復員轉業、單位改制或離開原單位前12個月月平均基本工資上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計算結果大于3.0的取3.0。
實際月繳費指數計算:實際月繳費指數=本人月繳費工資上年度全省職工(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
補繳年限的指數計算:補繳應參保未參保期間或中斷繳費期間所欠養老保險費的,補繳年限的指數計算公式:補繳年限的指數=補繳時計征的月平均繳費工資基數補繳時,上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計算結果大于3.0的取3.0。
擴展資料:
在職職工養老保險視同繳費年限認定:
1、職工向單位提出申請,通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網站下載打印并填寫申請表,單位及其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在申請表上加具意見并蓋章。
2、單位通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網站下載填寫養老視同繳費年限審核批量申請情況表,在紙質版上加蓋公章,電子版提交給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相關部門。
3、有檔案管理權的市屬和區屬單位,由單位向參保所在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相關部門申請;沒有檔案管理權的市及區屬單位、個體工商戶的雇主、雇員等,向戶籍所在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相關部門申請,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相關部門受理、初審并加具意見后,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委托的審核機構審核。
4、市審核機構根據有關規定進行審核,并在審核期限內予以批復。對資料不全的,審核機構發出補充資料通知書,由單位或職工補充有關原始資料。單位或職工補充資料后,審核機構在審核期限內予以批復。
基礎養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在繳費年限相同的情況下,基礎養老金的高低取決于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就是自己實際的繳費基數與社會平均工資之比的歷年平均值。
擴展資料:
實行個人繳費制度前,職工的連續工齡為視同繳費年限。視同繳費年限計算養老金待遇,一般采用計算過渡性養老金的辦法,即:過渡性養老金=職工本人退休前的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1.4%×建立個人帳戶前本人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
建立個人帳戶前本人繳費年限系指各地、州、市按湘政發[1995]18號文件規定建立個人帳戶前的繳費年限(按足年計)
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計算辦法:用1995年至退休當年職工本人月平均繳費工資,分別對應除以1994年至本人退休前一年全省職工平均工資,得出每年的指數;將每年指數相加,除以1994年至本人退休前一年的繳費年數,得出平均指數。
再用平均指數乘以職工本人退休前一年全省職工平均工資,即得出本人退休前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
公式為: S=C1/N×[(X0/C1)+(X1/C2)+……(Xn/Cn)]——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
N——企業和職工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年限。1994年以前參加工作的職工,N從1994年算起;1994年后參加工作的職工,N為其實際應繳費年限。